本网讯 翻阅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历史卷轴,从原始时代图腾舞蹈到夏商时代“女乐”,从西周“雅舞”到汉代“百戏”,从唐宋燕乐舞蹈到元明清戏曲舞蹈,各个时期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且异彩纷呈,在历史的时空里一脉相承。
2024年1月9日,新葡萄8883官网AMG艺术学院舞蹈编导专业举办“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国古代舞蹈复现汇报展示,以查阅文献、绘画、石刻、雕塑等相关材料为方法,以中国古代舞蹈的表演形式、风格特征、文化内涵等信息记载与描绘为依据,以中国古代部分典型舞蹈样式复现创作为主题,最终呈现出有史可寻、有据可依的十二个从西周到唐代的古代舞蹈作品。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曾勇教授、新葡萄8883官网AMG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管肖锋老师、新葡萄8883官网AMG艺术学院马古兰丹姆老师、新葡萄8883官网AMG艺术学院李云朵老师、新葡萄8883官网AMG艺术学院蔡东林老师以及部分学生、家长及校外观众观看了此场汇报展示活动。
作为2023年度新葡萄8883官网AMG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文科、新文综视野下中国舞蹈史论课程的实践性建构—以视觉博物馆为例》打破《中国舞蹈史》课程以理论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融入教学中,紧密联系舞蹈编导专业以作品创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宗旨,探索了一套“读史为前提,创作为目的”的舞蹈编导专业《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新方法。
“礼”以乐舞“育”人:雅乐六小舞复现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是中华民族最独具特色的原创性文化。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华礼乐文化的标志。雅乐“六小舞”复现依托于明代朱载堉〈六代小舞谱〉。中国文化中的“中和之道”“雅正之道”“天地人相合”之理,通过六小舞的复现和推广,不再是书本舞谱记载中的典籍,而是韵化在身体气血中的“中和之道”“雅正之道”“天地人相合”之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复现雅乐舞蹈、推行国学、提倡乐教,可以让学生用身心去感受礼乐文化,“六小舞”复现是一个好的实践范例。
2022级舞蹈编导同学华诗婷说道:“在六小舞复现中,相关可参考具象形态的作品有限,没有出土文物展现相关形象,如何使用道具未知,表达怎样的情绪价值亦是未知的,仅凭‘六小舞谱’要在脑海中想象构造出他的形象甚至动作运行路线与整体编排,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在这点上对于同学们的挑战是巨大的”。
此次,“六小舞”复现由人舞、皇舞、羽舞三支“文舞”和帗舞、旄舞、干舞三支“武舞”组成。六小舞复现是对古人礼乐思想及礼乐实践的重新阅读和学习,也渗透了当代学生对几千年礼乐文明的理解与诠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复现古书谱中的音乐舞蹈,重建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礼乐文化。
武舞融合:中国古代俗乐舞复现
秦汉时期,俗乐舞常与杂技、武艺在“百戏”中表演,杂技与武术不断被舞蹈所吸收与融合,形成汉代风格多样的民间舞蹈。代表性的有长袖舞、巾舞、剑器舞、建鼓舞、盘鼓舞等。将静止的舞乐资料转化为动态的舞蹈是汉代舞乐复原成功的重要保证。史书的只言片语始终无法完全还原真实的历史,这也因此给予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搜集资料时,同学们不仅注意古代文献、出土的实物和画像资料,因为具体而形象可操作性大,对道具和服饰的制作以及舞姿的编排具有直观的参照价值。2022级舞蹈编导专业马浩冉说:“我们对古代舞蹈史的认识从仅停留在书本,到脑海里的主观反映,再到现场大家看到的实践性建构。其间,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推翻,修改,再推翻的。”聂佳豪同学表示:“在建鼓舞复现过程中,首先对建鼓舞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并参考了大量文物、文献中关于建鼓舞的描述,我们在舞台上不仅是复现或重建历史,更重要的是探索自我和世界的一种方式,它让我们发现历史与我们、历史与当下、当下与我们之间存在更深层的意义。”
“一带一路”:民族传统舞蹈复现
民族传统舞蹈的复现是以舞蹈文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这次复现的“胡旋舞”“胡腾舞”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由西域传来的民间乐舞,在隋唐时期极为盛行。遗憾的是胡旋舞、胡腾舞因历史浪潮而兴也因其而衰。安史之乱后,一度风靡大唐的“时尚弄潮”胡旋舞、胡腾舞逐渐走向失传,封印在敦煌的石窟壁画中,无数人为再难窥见胡旋舞的风采哀叹、惋惜。本次复现学生收集到宁夏石刻胡旋舞墓门、敦煌壁画中胡旋舞和胡腾舞资料,尤其石刻胡旋舞墓门上两个男人斗舞的生动场面,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唐代盛极一时的胡旋舞形象,见证了“一带一路”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对传统的胡旋舞、胡腾舞的溯源探究,寻找并激活变化中不变的原型,是让“一带一路”的舞蹈“重新在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舞蹈课程思政
中国舞蹈文化绮丽多姿,异彩纷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寓教于乐,并根据中国古代舞蹈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多重手法设计课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同学们在原始舞蹈中感受着先人的坚毅精神与智慧;在两周舞蹈中培养起庄敬自持、尊师重道、彬彬有礼的优良品格;在汉唐舞蹈中体味温和宽厚、持重笃实的敦厚气质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态;认识、自觉弘扬并传承宋代及明清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在舞蹈中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领略泱泱大国的风范与情怀。
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文物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舞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及舞台展示、学术论文呈现报告等多样的教学方式,同学们不仅厘清了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乐舞及其不同特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与系统的掌握,还在不知不觉间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身体学习的能力,这将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始终受益。
展示结束后的总结分享环节中,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曾勇教授用“三气”给予点评:教师教改有“勇气”,从课堂改到舞台,时间精力投入,需要有愿意付出的勇气。学生能根据中国古代文献,加上创造力,能演绎得如此生动、悦耳悦目很有“才气”。整场汇报“士气”高涨,寒冷的冬季单衣出演,毫无傲娇之气。
学生华诗婷、张湘雯两位同学担任海报设计工作,他们以汉代刘安《淮南子·原道 训》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为主题,在分享中说到:“世间万物都有其生存发展的不同规律,但都应该保住自己的根本,本源。而中国舞蹈文化走至今天,依旧高度文明,依旧绵延不绝,正是源于守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根脉。我们要以“守其根”的情怀去传承,以与时代共振的姿态唱响历史文化“新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高度文明不应仅仅停留在纸上,裹于文物中,陈列在博物馆里,更应与古为新”。
雅乐的重现,是在重建中华民族以礼乐调理天、地、人三者之关系的文化对待;重建中华民族自身的和谐体系;重新拾回中国人的“礼乐”精神,恢复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对待观和操作语境,用中国人本有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
——马古兰丹姆老师
运用六小舞谱,复原其舞蹈样貌、了解古人是如何动的,用立、拜、转、回的基本体式融入天地开合的意识,我们不只是做动作,同时还要感受天地之气。
——刘浩天 学生
建议每个节目之后,阐述节目设计的思路、主要动作的文化及礼仪等含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也便于观众深入理解。建议开展互评,教师设计互评量规;在台下观看节目的学生,对台上演出的节目进行评分,引导学生评学相长。精彩的汇报展示,今天仅少数师生享受!稍嫌“浪费”,建议可以更大范围宣传,在更多的观众面前展示,可以有更大的人气,期待有更多展示平台。
——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曾勇教授
辉煌璀璨的中国古代舞蹈史不该被束之高阁,中国古代舞蹈史的课堂亦不该照本宣科,使其丧失舞蹈艺术原有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中国舞蹈史》课程顺应国家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与时偕行,及时对教学方式做出了调整,值得借鉴。
——教师发展中心肖峰
[撰稿/华诗婷 摄影/桂静、闫梦媛]
[报送单位/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刘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