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丽娟书记和姚颂平院长在创新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日期:2007-01-01浏览:

2007年01月01日
 
 
编者按:2006年12月30日,我院召开了创新工作研讨会,会议正式启动了创新建设工程,决定明年起逐年实施六大类创新计划。在会上,虞丽娟书记和姚颂平院长分别作了意义深远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讲话,现将讲话全文摘要如下:

                                             推进创新建设工程,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学院创新建设工程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虞丽娟(2006.12.30)

         我主要谈谈学院创新建设工程的筹备启动过程、重点推进工作,并就如何落实推进讲三方面意见。

         一、学院创新建设工程的筹备启动过程

         学院推进创新建设工程的筹备过程:分三个层面、三个阶段筹备启动创新建设工程。

         三个层面:

         第一,学院层面。学院先后进行了三次有关创新工作的专题研究,并就落实推进工作进行了部署,制定了《创新建设工程实施纲要》(草案),完成了学院创新建设工程的顶层设计。

         第二,职能部门层面。参与了学院实施创新建设工作筹备阶段的全过程,根据学院《创新建设工程实施纲要》”草案,由各位院领导牵头制定了相应的六大类“行动计划”,明确了各自职责、任务和举措。

         第三,二级系(院)层面。负责具体推进基层创新建设工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实施纲要”和“行动计划”要求分步实施,今天会议精神要传达到每个教 研室、每位师生,并结合各自特点,尤其体现在明年工作计划中,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营造创新氛围,整体推进落实。

         三个阶段:

         第一,统一思想阶段。继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第三届高校校长国际论坛之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社会和高校的关注焦点。今年8月25日,市科 教党委召开了市高校党政负责干部新学期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把高校内涵建设的中心聚焦到育人工作上,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8月30日,学 院以“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题召开了暑期务虚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着手筹划顶层设计。

         第二,讨论酝酿阶段。学院在6月专题研究初步研讨的基础上,于9月份召开了创新建设工程专题研究会议,酝酿制定“创新建设工程实施纲要”和六类“行动计 划”草案,并进行了责任分工,每块内容都由一位院领导牵头负责。12月上旬,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审议“实施纲要”和“行动计划”,研究创新建设工程推进工 作。

         第三,发动动员阶段。今天,我们召集职能部门负责人、系(院)党政一把手、教研室主任及教师代表参加的创新建设工程专题研讨会,主要是研讨“创新建设工程 实施纲要”和各项“行动计划”草案,交流创新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向全院发出推进创新建设工程动员。根据会议研讨意见,将对草案进行修改,尽快出台 “创新建设工程实施纲要”和各项“行动计划”。

         07年起,学院正式启动创新建设工程,构建学院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各位各项创新工作。各单位、各层面要以文件为纲领,结合各自特点,努力做到“四个落 实”,落实在计划上、落实在措施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行动上,确保创新建设工程的实质性启动,并逐步落实、扎实推进。

         二、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创新建设工程

         学院内涵建设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启动推进创新建设工程,构建学院创新体系,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 点、以点带面”方式进行。与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相对应,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体育大学,并分三个阶段推进。 在第一阶段(2007-2010年),基础建设阶段、选择试点重点突破若干领域,启动实施六大类“行动计划”。重点要不断推进思想观念创新、队伍建设创 新、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推进创新建设工程。

         (一)思想观念创新

         思想观念创新是创新建设工程的动力。没有观念的创新,必然因循守旧,沉溺于过去或满足现状而沾沾自喜,谈不上新的进步。有了思想观念的创新才会有动力;有 了动力,各项工作就有活力;有了活力,假以时日就会积累成实力,所以观念创新十分重要。建设现代体育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学院跨越发展的目标,靠什 么?主要靠师生员工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体育大学的灵魂,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主线,要以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引领学院建设的各个方面和 各个环节。我们要充分认识创新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实力所在,是提升学院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的根本任务。全院上下都要强 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创新要求融入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之中,更好地激发创新活 力,集聚创新实力。

         (二)队伍建设创新

         创新建设工程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在于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强弱,创新能力高低。要按照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创新行 动计划;要以增强创新意识创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实现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 术活跃、团队合作、成果累累的师资队伍;要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工程为龙头,培养一支创新型、学习型、实干型、团结型、廉政型的管理干部队伍。

         (三)人才培养创新

         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性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重点建设三支学生骨干队伍:突 出政治素质的“十百千工程”优秀青年群体,突出实践能力的科研创业和社会实践创新团队,突出业务能力的“蕴瑞班”拔尖群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以创新 精神为核心(创新性)、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复合型)、以突出实践能力为特色(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我院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要努力做到“五个 完善”:一是完善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质管办职能,完善院内评估方案,做好两年一轮的院内评估,保障教学各环节处于质量监控之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 量;二是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启动07年级本科教学计划修订工作,打造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三是完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今年要抓紧、抓好、抓实每 个教研室1-2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并做好总结推广工作;四是完善实践教育环节,让学生更多参加社会活动、科研活动、创业活动等实践活 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承受压力和经受挫折的能 力;五是完善科学训练体系,利用学科和人才优势,培养具有上体特点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提升学院竞技体育水平,创新探索一套符合上海实际、体院特点的 教、训、科、医一体化的科学训练体系。今年势头很好:市运会全面丰收,亚运会成绩优秀,值得总结提高。

         (四)学科建设创新

         首先,学科建设要具有开放性。努力打破术科和学科间的学科界限和科研单元间的“围墙”,推进跨学科、跨院校的人力和智力要素的会聚和集成,形成资源的整合 和有效配置,促进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在若干领域形成相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学院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学科发展要具有 时代性。具体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要始终把握好学科建设与学科前沿领域的结合,使若干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二是要把握好学科建设与当 前社会需求的结合,围绕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高教事业发展,使学科和社会需求密切联系;三是要把握好学科建设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以学科 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研究资源向学生开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第三,科学研究要具有针对性,要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集中优势资 源,聚焦突破重点领域,瞄准奥运攻关、全面健身需求,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同领域等寻求重点突破,在做大的同时做精做强,力争出一批高新科研成果。 今年科研项目、经费、成果无论在等级、数量、质量上都有新的突破。除了竞技体育科研攻关外,最近运动科学学院又获得一项全国全民健身奖项,下午陈佩杰领奖 发言。势头很好,压力更大,仍需加倍努力,不断创新。

         (五)体制机制创新

         要按照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体育大学的建设目标,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以“两院一所”合并实质性启动为契机,构架体育大学框架;以加强规章制度管理为基 础,以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强二级院系管理、逐步建立二级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创新建设工程的联动配套机制,探索建立充满创新活力的大学管 理制度。鼓励创新、肯定创新、奖励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服务于创新、着力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体现在不同岗位上实践创新的教职工的价值,使得全院师生想创 新、愿创新、敢创新。工作要切实做到“三个体现”:一是创新要体现在管理干部的培养、选拔聘任和考核等制度当中,在岗位职责、工作方式和服务实践中体现创 新工作具体要求,形成管理干部用人导向;二是创新要体现在教师的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学科带头人和梯队成员的选拔、年终绩效考核等制度当中,引导 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强化教书育人导向;三是创新要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分和学习管理制度当中,从教学考试环节、实验实践环节、课外服务活动 等入手,突出个性培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营造主动学习导向。

         三、明确任务,贯彻落实好本次研讨会精神

         贯彻本次研讨会的总体要求是:共识、务实、有效。明确工作目标要全院上下形成共识,部署工作任务要力求务实,落实工作措施要切实有效。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市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市科教党委提出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努力培育创新人才要 求。陈至立同志曾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我们的唯一选择!面对机遇与挑战,与会人员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动员全院上下 进一步统一思想,未雨绸缪,迎难而上,坚持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抓住机遇上新台阶,迎接挑战上 新水平。

         (二)营造氛围、狠抓落实

         学院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执行力,确保创新建设工程实施到位。一是深入宣传实施创新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院上下形成“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是学院发展 的动力、活力和实力所在,培养创新性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学院根本任务”的共识;二是组织本单位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实施纲要”和六类“行动计划”。 教师和学生,教学和管理,还有科研与训练,大家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不能采用统一的学习讨论模式,要积极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和载体,贯彻落实创 新建设工程研讨会精神;三是广泛发动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院创新建设工程。各单位要拿出具有各自特点的推进“创新建设工程”的具体措施和工作计划,部门负责 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承担实施创新建设工程的首要责任,树立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带领师生员工整体推进创新建设工程。

         (三)主动参与、自觉行动

         创新工作,人人有责。创新建设工程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师生员工能否做到主动参与,成为人人自觉行动。要通过各级组织力量和各单位工作,引导全院师生员工以 主人翁的态度认真投入到创新建设工程当中,要认真学习、认真研讨、认真执行;要把落实“实施纲要”和各类“行动计划”作为提高工作水平、提升工作质量的有 利契机良好和平台;要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挑战自我,从细微处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它当作是推进学院新一轮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动力,并将这种动力 转化为主动创新工作、提升自我的自觉行动,最终形成主动创新、追求创新、竞相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创新建设工程研讨会上的发言

                                                                              姚颂平(2006.12.30)

         一.面临形势

         ㈠   第一个背景

         今年以来,党中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要求到2020年我国 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年初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召开了中国科协第七次代 表大会,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同志代表党中央做了题为“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功立业”的重要讲话。

         这一系列战略决策的主要精神集中表现为:第一,要进一步贯彻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第二,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 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三,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动员大会上指出:没有公民科学素质的大幅 度提高,自主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创新性国家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支撑;

         党中央做出这些战略决策是因为随着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我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来推动发展的历史阶段。

         ㈡   第二个背景

         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90年代以后上海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有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支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 大都市,唯一的出路在于坚持“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见12月29日《解放日报》)

         值得高度重视的是,2010年上海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此将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为上海的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前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我 们能获得如此之多的发展机遇,因为我们做好了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始终以积极的姿态在探索和等待机遇的到来。一旦机遇出现,我们就全力以赴地去争取抓 住这些发展机遇。最近市领导决定实质性启动“两院一所”合并工作,看来比原来的力度还要大,市少体校也将一起加入到体育资源整合之中。

         今天年初,我们曾经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将面临新一轮的大好发展机遇,关键在我们自己准备得如何。

         ㈢   第三个背景

         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领域。在刚结束的第15届亚运会上我国选手获得165枚金牌(顺便说一下,这一次上海运动员取得了较好 的成绩,占全国第二位;尤其是我院运动员,参赛运动员仅5名,但获得4金1银的优异成绩,创造了历史上效益最高的纪录)。而且将面临2008年北京奥运 会。要取得好成绩靠什么?靠创新。我国的乒乓球运动,自1959年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后到1966年以前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虽然文化革命中受到 一定影响,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连续25年在世界上保持极大的优势。靠什么,靠的是徐寅生同志一再强调并坚持的创新之路。

         二.创新是继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㈠   我院自身的快速发展

         自从2001年6月我院划转地方为主管理后,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全体师生员工抓住机遇,抓紧时间加快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可 以说,划转后的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第一,硬件建设成果显著,包括基本建设项目、体育场馆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建设、中国武术 博物馆一期工程建设等;第二,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包括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尤其是去年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第三,精神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有明显改善,尤其是获得并连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同时启动了学院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前期成果。

         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但是也给下一阶段,也就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增加了难度。今年年初适时提出要强调在外延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的原因所在。

         在思考学院的发展时,我们始终要考虑的学院的两个基本状况是:第一,我们是全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校,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全 体师生员工不允许我们失去,相反要不断增强这一地位;第二,我们地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上海的城市地位和上海人民不允许上海体育学院失去,相反要不断 巩固和增强这一地位。

         但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在于:

         1.我们没有北京体育大学的中央院校地位、211学校的地位,无法或者说难以获得国家的体育优质资源,要想获得的话,需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例如最近获得的国家科技部的课题。

         2.在诸多的兄弟院校中客观上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表现在本科教学评估中上海体育学院几乎必须评优,如果我们不评优,将影响到其他院校评优;我们去年的 做法都给兄弟院校所仿效,而且越做越好;要更名“体育大学”也要看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不能顺利更名,将影响到其他体育学院的更名。

         3.激烈竞争表现为,我们年初就提出,今明两年有11所体育院校要接受教学评估,通过教学评估,各校都将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判断。最 近去山东体育学院参加本科教学评估,尽管该校与我院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但是他们的硬件设施使我们眼红;他们的几个新专业很有特点,例如特殊教育 (教育学门类非体育一级学科)和舞蹈专业;他们教师上课也非常不错。在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中知道,不少体育学院都在建设休闲专业,进展速度也很快。广州体 育学院形成科研团队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以林文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组成了一个团队,有4名教授和其他教师;每年招4~5个硕士研究生,并要求每名 硕士研究生带动5名本科生。

         4.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

         第一,我院是老校,有优良的传统,各方面相对比较规范,容易因此而滋生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观念;正如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同志在全国羽毛球工作会议 上所讲“特别是在总体成绩不错的时候,特别容易故步自封,思维容易被所谓的成功模式所垄断,不愿意再去接受新的观点,不太容易再激发创新性思维。”近年来 学院发展比较快,也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观念。

         第二,客观上我院确实还存在着不少有待于改进和加强的方面,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内一流学校,与发达国家的著名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创新型人才 培养方面。在本次会议上李永波同志讲一句话,很有启发。他说:“一名只会照办而不会主动求变的运动员最后是走不到竞技水平的最尖端”;“我们的运动员训练 由教练员包办,生活由家长包办,结果在比赛中遇到问题后运动员自己不会解决,只会回头看教练员有没有暗示”;“教练员喜欢听话的运动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 使听话的运动员会开动脑筋、会思考。”在我们的教学、训练和学生管理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我想是有的。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老式列车是车头带着车厢跑,速度只有100公里;磁悬浮列车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一起跑,速度可以达到200多公里。在我们的工作 中,尤其在创新建设工程中需要充分地调动师生员工的智慧、能力和积极性。这就首先需要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训练和管理。如果一切都按照教师、教练员预先 的安排、思路、方式走,而不注意保护个性化的培养,那么要让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难度是很大的。

         第三,如上所述,下一步发展的难度增加,尤其是要从提高人员素质,继续营造优良校风,加强内涵建设方面的难度增加。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增强“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危机感,树立加快建设发展的观念和参与实践。

         ㈡   拓宽创新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学院继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就是创新,那么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

         1.创新的特点

         有原创的,有引进后创新,也有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创新。但其共同点是通过创新获得进步,取得前人未取得过的成就,推动社会和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这是一 个连续不断、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也是冲破平衡,在新的层面上达到新的平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我理解,创新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实体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实体层面包括具体物质创新,技术、战术、手段和方法等的创新;制度层面包括各种政策、法规、规则和程序;精神层面包括观念、道德、理论、概念、思路等。

         创新活动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过程与效果的统一。在管理层面上创新活动应当有助于学院事业发展、有利于师生员工的自身发展;在学术 层面上创新活动应当受到学术民主的保护,受到包容。有时候看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中有“观点正确、结论正确”的评价,是不妥当的,不利于创新;而应当是 “方法正确、结论可信”。

         2.创新的关键

         创新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总共有32个字“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里 讲了三层含义:第一,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第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强调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服务,而应当从以 上三个方面来理解,而“创新”精神和行为应当看作是促进人发展的一种素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创新建设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创新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关键是要把师生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要有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学习和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观念。

         当然。同时要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要有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这应当成为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次,强调创新活动从本职工作做起,围绕六方面内容,重点突出人才培养。

         3.创新的保障

         首先要从转变观念,从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改革着手来保障创新活动的开展,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举办各类活动,提供平台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但 同时在具体做法上要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明年55周年校庆,我们的定位不是“庆典”,而是“全体上体人的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效果,除了“外树形象、 内聚人心”以外,增加了“张扬文化、激励创新”八个字。

         其次,要继续完善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创新活动的开展,确保创新成果的认定,确保创新成就的奖励。

         第三,要通过宣传教育,营造以创新为荣的氛围。在上体精神中恐怕要增加创新的内容,在学院文化建设中同样应当包含创新的内容。用创新来激励师生员工,同样用包容来保护创新精神。

         第四,制定《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建设工程实施纲要》。

         三.对《实施纲要》的简要说明

         ㈠   七个部分

         形势和任务、指导思想、建设主体和主要内容、建设目标、建设方针、具体实施、保障措施。

         ㈡   建设主体和主要内容

         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立足本职岗位,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管理与制度、文化建设六个方面为主要内容,重点围绕人才培养。

         ㈢   建设目标

         按三个“五年规划”分为三个阶段,有两种提法:第一阶段重点突破,或基础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扩大试点,或巩固扩展阶段;第三阶段整体提高,或全面提高阶段,以讨论。

         ㈣   建设方针

         提到六项方针,分别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确定重点,以点带面;搭建平台,吸纳人才;做出成果,注重实效;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完善制度,提供保障。

         ㈤   具体实施

         围绕上述六方面主要内容,展开叙述,共27条。

         ㈥   保障措施

         总共三个方面。

 
 
宣传部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