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瑞典世乒赛场馆地胶铺设、裁判座椅组装、挡板支架安装、场馆外围栏安装,甚至“搬砖”,都是由12位来自中国的志愿者参与完成的。
在瑞典世乒赛开赛12天前,由12位上海体育学院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抵达了举办地。受世乒赛组委会和哈尔姆斯塔德大学邀请,来自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的5位师生;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的6位学生以及来自运动科学学院的1位学生组成了“上海体育学院赴瑞典志愿者”,他们是上海体院建校66年来的首批海外志愿者。
前期培训课意外“没对上点儿”
这些志愿者都是上海体院的精英,开赛四个月前,他们经过上海体院和哈尔姆斯塔德大学双重选拔,从85位学生中脱颖而出。培训部国际事务主管张丁丁作为团队的带队老师,在志愿者选拔出来后,会特意安排他们做一些志愿者相关服务,当作培训。“需要迎接国外训练队伍来学校的时候,会派志愿者们去接机,或者打印收集一些文件。”
在张丁丁看来,在机场等人和跑腿的工作已经强度很大,而且对于1位博士生2位研究生和8位本科生来说确实“大材小用”了,毕竟“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赛事”,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志愿者工作的理解,但到了哈尔姆斯塔德他们才发现,预防针培训课没有对上点儿,实战现场更不简单!
飞11个小时来做什么?
首先,行李箱的运达失败,导致师生们用从上海带来的单衣撑过来到瑞典的前三天,要知道哈尔姆斯塔德可是穿棉服也会感冒的气候。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面对的工作也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女生们几个人一起抬成卷的地胶,大家一起搬砖、架铁丝网,还需要徒手拧裁判座椅和挡板的螺丝。学生们的手上起了泡、划出了小口子。除了受伤,心理上的落差才是最可怕的,要知道这些在贴海报的孩子们,其中有4人的论文是上了隔壁学术会议墙报的。
孩子们有时候一边干活一边会恍惚“我在哪?我在干嘛?”“坐11个小时飞机来搬砖的吗?”有时候他们会委屈地哭出来,但第二天依然会早早起床为这12人的新家庭做早饭。
组委会提供了河边的一套房子,这里就是12位师生志愿者在哈尔姆斯塔德的家,包括张丁丁在内,大家有个打扫卫生安排表,每天早上会做饭的孩子们也会很自觉地为大家服务。“做早饭可能也成了一种发泄了吧。”提起学生们来哈尔姆斯塔德前几天的生活,张丁丁心疼地说。
国内的亲人们来了
经历过种种繁重的工作,师生们选择笑着应对,他们调侃自己在录制《花儿与少年》,来到异国他乡遇到的全都是关卡。过了几天,红双喜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安装球台,看到同学们在徒手安装挡板支架,赶紧给了他们手套和工具,还为他们买水买吃的。这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安慰和支持,在异国他乡更显得珍贵。
“外面的栏杆都是他们架好的,这些旗帜也是他们布置的。”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施之皓说,他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正深深地为师生们感到自豪。“这一趟志愿者之旅,他们一定收获很多。”
如果再让你选,你还会来吗?
世乒赛开赛第一天,张丁丁突然接到组委会的投诉,说志愿者没在岗。以张丁丁对学生们的了解,前期那么累的工作都苦中作乐扛过来了,不在岗是不可能发生的事。结果多方沟通才发现,组委会误将志愿者们“一人两用”,排出了时间一模一样的两份工作表。
现在比赛马上进入淘汰赛阶段,来自上海体院的志愿者们开始回归自己的岗位,在指定酒店、检录处、媒体工作间、现场媒体控制台都能看到他们服务的身影,如果有谁被分到了检查证件这样的枯燥岗位,同学们会主动轮班,大家互相体谅,换着休息。张丁丁说,组委会之前有内部沟通不畅引发的小矛盾,但现在大家已经面对和解决问题,和组委会的合作也更加愉快和默契,学会通过团队协作做好一件事,这让师生们非常有成就感。
高根茂说:“这次志愿者工作像是一场踏入职场的演习。”
王泽榕说:“后知后觉地感觉到,自己很幸运。”
王艳秋说:“我问过大家同一个问题,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你还会来吗?所有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无论面对什么困境,学会积极地去面对,这或许是体院志愿者团此行最大的收获。他们的微信群叫“施工队”,来认识一下施工队里每一个可爱的人吧!
从左到右分别是陆云飞(中国乒乓球学院二年级本科生),王艳秋(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高根茂(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张园月(中国乒乓球学院二年级研究生),沈驰文(中国乒乓球学院四年级本科生),王泽榕(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三年级本科生),施之皓(国际乒联副主席,中国乒协副主席,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孙凝宇(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四年级本科生),蒋克冰(中国乒乓球学院二年级研究生),宋泽宇(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四年级本科生),徐佳琪(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张丁丁(中国乒乓球学院培训部国际事务主管),乐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四年级本科生)
[来源/乒乓世界]
[报送单位/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