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是建设“健康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重要载体,是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支撑。为推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助力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海市人民政府于8月29日发布了《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由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领域、构建现代体育市场体系、完善和落实体育产业政策四方面共30条构成(简称“体育产业30条”)。四个坚持、四大体系、三个阶段性目标、五个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体育产业领域处于第一梯队的上海,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在体育产业发展上的脚步,瞄准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前进。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薛思佳
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阶段性目标超预期
“体育产业30条”是继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2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之后,所制定的又一项推动上海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
“体育产业30条”的一大亮点是目标超预期。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上海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总规模从767.05亿元增长至1266.93亿元,增加值从308.22亿元增长至470.2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从1.3%提升至1.6%。在此基础上,文件对既定目标进行了上调,提出到2020年,本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左右;到2025年,本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左右,超过2015年26号文件中所提到的“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是“体育产业30条”的起草人黄海燕教授从两方面解释了为何上调目标的原因,“第一个是基于现在上海的体育产业态势,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从未来的体育产业动作方面,我们预估到2025年,本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能够达到4000亿元左右。而且现在国家对于体育产业的分类更加细化,并且有了‘体育+’的概念,针对这个形式,我们觉得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目标导向,现在上海提出要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并且要在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我们也是通过对标国际,分析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外著名体育城市的发展,来提出阶段性的目标。”
此外,上海体育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同样给目标超预期提供了足够的信心。根据统计,2017年,体育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29.45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5.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培养本土“超级碗”
在重点领域发展部分,《意见》突出了推动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五个重点。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快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设,“从2000年左右,上海就开始了体育赛事的战略布局,然后形成了目前一个大型赛事、顶级赛事为主的格局,同时让上海连续十几年在体育赛事方面处于全国的第一梯队。”黄海燕说道。随着F1、上海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国际性一流赛事的相继落地和生根发芽,上海在举办类似体育赛事方面已经积累的足够的经验。
然而在坚持对标国际、争创一流的基础上,上海距离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上海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比如说奥运会、世锦赛,所以在文件中也提出了要研究并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黄海燕说道,“此外,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本土原创赛事影响力,提高办赛的质量和效应,不仅是在办赛模式上需要创新,同时要关注赛事品质。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超级碗’,把关注点放到这个上面。”
除了将世界性的顶尖赛事“引进来”,鼓励本土原创品牌赛事“走出去”,对于本土的职业俱乐部,“体育产业30条”也提出了要“打造职业赛事高地”的意见,并且将优化完善“以奖代补”的政府资助方式,支持有条件的职业俱乐部打造百年俱乐部,“其实俱乐部球队和这座城市是紧密相连的,和这座城市的体育产业繁荣,同样密切相关。”黄海燕表示无论是上海上港浦东足球场的建设还是上海大鲨鱼股权转让的处理,都是在支持上海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而这些也都是围绕着“坚持对标国际”的基础,“伦敦有14支职业足球队;在福布斯的前五十大俱乐部排行榜中,纽约占了四家;巴黎圣日尔曼足球俱乐部坐拥多位世界顶级足球运动员,所以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还需要努力。”
提升健身休闲产业能级 服务多元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全民健身正逐步融入更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习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多元化需求,提升体育健身的供给质量和数量,“体育产业30条”将健身休闲产业作为“健康上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提高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能级。
根据统计,2017年上海体育人均消费2460元,这相当于日本韩国在2010年的水平,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但是体育消费的潜力空间依旧巨大,“去年上海体育人均消费只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根据我们国内经济学家的预测,这个比重在未来将至少达到10%以上。对标国际的话,欧美的著名体育城市,在体育户外休闲消费这块的比重占到人均GDP的25%,所以这个空间还很大。”黄海燕说道。
2017年,市体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旅游局联合发布《上海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2017-2020年)》,提出了“一核两带多点”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项目引领。这也给上海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的供给增多,未来会有更多的消费新需求被激活,“发展体育产业,空间是很重要的,这是提高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能级很重要的着力点。”黄海燕说道,“公共体育设施的增多,体育主题公园的建设,22个体育集聚区的打造,都在夯实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从体育产业的角度,这是发展空间,从老百姓的角度,这是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能够提供体育健身的功能,同样也有休闲放松的功能,是一个综合性的空间。就像我们正在建设的徐家汇体育公园,除了运动建设之外,对于老百姓而言,同样是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坚持“两条腿”走路
打造国际体育贸易中心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上海体育贸易近几年的发展正以超过30%速度快速发展。依托本市体育用品品牌总部和服务贸易集聚地的优势,上海将深挖体育贸易发展潜力,加快国际体育贸易中心建设。在这方面,上海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功争取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连续三年“落沪”,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专业化的体育用品展,也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体育用品展会。该展会成为国内外体育产业了解上海、增进合作、入驻上海的重要平台。在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同样也是上海向国外体育产业展示自己的良好窗口,“我们的很多区都吸引到了国内外体育用品总部进驻,包括我们的22个集聚区也有相关规划,在这方面,上海有着天然的优势。”黄海燕说道。
秉承着对标国际,争创一流的理念,黄海燕直言上海在服务贸易上面依旧有着提升的空间,“我们要利用好自贸区的优势,把相关的服务贸易做好。上海想要成为国内外体育资源配置中心,服务贸易是很大的短板,东京有日本电通公司,巴黎有拉加代尔公司,纽约、伦敦都拥有十大国际顶级经纪公司,上海缺少这种顶级体育中介公司,这样会让大大减弱我们的体育资源配置功能。”
在坚持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上海在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同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两条腿”走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由上海牵头的,所以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上海理所应当地将将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这也是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业态的快速发展,纯粹靠上海市场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是不够,需要腹地。”黄海燕说道,“与此同时,上海的辐射效应,是能够吸引很多国内外企业注册的重要原因,上海能够辐射到长三角地区,打通贸易壁垒,这同样是上海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媒体链接:http://xmwb.xinmin.cn/dftyrb/html/2018-09/03/content_105796_438074.htm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报送单位/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