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日报 | 运动逆转糖尿病前期案例杨浦诞生,三个月运动处方“练”回健康

日期:2018-09-17浏览:

不吃药,不打针,仅通过坚持三个月的体育运动就能逆转糖尿病前期,家住杨浦区的吉阿姨(化名)不会想到,这样的好事真的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从今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之后,经过医院内分泌科三个月的运动处方治疗,吉阿姨的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就降到了正常范围,成为全市首例通过体医结合运动处方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成功案例。

免费“运动药”显逆转奇效

今年63岁的吉阿姨(化名)平常喜欢在家看电视,不经常活动,今年3月她感到自己开始出现了口干、乏力的症状,由于家族里兄弟姐妹和母亲均有糖尿病病史,谨慎的吉阿姨就来到杨浦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检查。经过化验,吉阿姨的血糖、C肽和胰岛素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被诊断糖尿病前期(IGT),并伴有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在医生的推荐下,她来到内分泌科运动处方专家门诊治疗。这一门诊是由杨浦区中心医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科研所、杨浦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共同合作开设的,诊疗团队由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内分科专家、营养师、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和杨浦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专业人员共同组成。

经过系统身体检测评估后,今年5月初杨浦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成玮开始给吉阿姨开具了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每周三天,每次40分钟,到医院进行中等强度的功率自行车锻炼。除了每周一、三、五在医院进行锻炼外,每周二、四、日吉阿姨也戒掉电视剧“瘾”,坚持散步并且控制饮食,养成运动的习惯。慢慢地,吉阿姨发现自己走路变得越来越轻松,精神也越来越好,而且口干、乏力的症状也不见了!50瓦、60瓦、70瓦……在功率自行车上,吉阿姨的运动强度逐步攀升。

位于杨浦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的自行车功率运动器材

经过实足三个月的运动处方锻炼,今年8月医院给吉阿姨再次做了OGTT及胰岛功能、糖化、血脂、肾功能等测试,这一次“超标箭头”不见了,一系列指标都回到了正常范围内!这一结果让吉阿姨喜出望外,她的家人也真正认可了运动处方这一治疗方式,态度也从“你去干什么?会有用吗?”转变为“蛮好,我送你去!”

杨浦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成玮从医学角度分析了运动处方的逆转效果: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糖尿病前期的典型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特征,对于这样的病例,通过运动处方就能够让患者的肌肉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改善,降低高胰岛素血症,还能够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同时通过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降低BMI和控制血脂,达到改善体质,促进患者整体健康水平提升的目的,最终让患者通过科学地运动达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并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促进患者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让运动成为一剂预防“良药”

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这一国际标准检测在三个月前后的数据对比,吉阿姨这一案例的成功让成医生看到了临床实践中运动确确实实对于糖尿病前期逆转的干预实践效果。“希望更多前期和早期糖尿病患者知道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可以真正战胜(逆转)糖尿病的概念,通过坚持科学地运动不仅可以改善体质,还能够实现逆转糖尿病的目标。如果有更多糖尿病高危患者能够认识到这个预防的常识而不是病急乱投医,就能减少我国糖尿病的发生,真正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在促进国民健康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个人和国家的医疗支出。”

去年10月,杨浦区成为全市体医结合的先锋,杨浦区体育活动中心与杨浦区中心医院达成了体医结合合作,由体育中心按照医院要求提供运动器材和指导人员,由医院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开具运动处方进行治疗。经过为期近二年的合作,这一合作课题已经从理论迈入实践,并已经产生了阶段性成果。通过这一体医结合模式,参与治疗的患者通过运动减药、不用药逆转,实现了减少医疗支出,付出时间来运动达到换取健康的效果;这些患者不仅在医疗指标上达到了明显效果,还都通过治疗养成了运动融入生活的健康生活方式,真正达到了1+1大于2的效果。

据悉,目前杨浦区中心医院像成阿姨这样认可运动处方的人不在少数,每周一、三、五上午都会有五六名患者排队到医院的代谢性运动干预中心来实施运动处方治疗。下一步,在上海市体育局的指导下,在杨浦区体育局和杨浦区卫计委的支持下,上海体育学院正在与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体育科研所、杨浦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进一步研究、论证社区体医结合范式,通过健康关口的前移,引导市民主动追求健康,将运动融入生活,进而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的。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如何让市民在家门口就有相应设施能够自觉锻炼以及通过体质监测数据研究改善体质对慢性病预防治疗的效果。

[来源/东方体育]

[报送单位/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