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 | 二年级时哈登为何就被认定是超级巨星?基普乔格未来能否“破2”?都与这个秘密有关

日期:2019-04-23浏览:

4月20日,在科技助力奥运暨上海体育学院第一届体-医-工融合研讨会上,不少体育界大咖就聊到科技对运动员能力的提升。

在体育界,有不少天才,他们成功的背后,除了个人和团队的努力,往往都还藏着一些小秘密。


“广为人知的秘密”是什么?

2018年9月16日,柏林马拉松,肯尼亚运动员基普乔格以2小时1分39秒完赛,这个成绩比此前的世界纪录提升了有78秒之多。不过,基普乔格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他的跑鞋,是某公司专门为他订制的,特别之处在于跑鞋鞋底镶嵌的一块碳板包含弹力,可以让跑者节省4%的能量。

 

 

从2014-2015赛季开始,在主教练史蒂夫·科尔的调教下,金州勇士队成为目前NBA甚至全世界体育联盟里最好的球队,过去4年拿下3座总冠军奖杯,眼下正在向三连冠继续迈进。不过,勇士队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球队的医疗师会在赛前对每一位球员的身体状况进行测试,如果身体状况没有达到一定得分,球员会被要求轮休。这也解释了在NBA漫长的赛季中,“勇士王朝”是如何保持持久的统治力。

 

 

2018年,苏炳添28岁,仿佛一夜之间,他变快了:年初两次刷新室内男子60米跑亚洲纪录,6月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马德里站又跑出9秒91夺冠,8月雅加达亚运会,跑出9秒92打破亚运会纪录夺冠。为什么变快,这背后也藏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苏炳添的核心力量变得更强。2015年之后,苏炳添从身材清瘦到练成一身钢筋铁骨,同时也改变了跑法,着重训练40米到100米的加速,显然,个人力量增强后半程速度也会变快。

 

 

装备、医疗团队、科学训练方法……这些“广为人知的秘密”其实就是科技,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科技正在越发深远地影响体育界的发展与变化。以往,当我们谈起运动员该如何提升运动水平,或许还是会下意识地认为训练和天赋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科技的发展已经让运动员的成绩有了极大的提升。


戴上神奇“头盔”,纵跳能力提升18厘米

4月20日,在科技助力奥运暨上海体育学院第一届体-医-工融合研讨会上,不少体育界大咖就聊到科技对运动员能力的提升。

 

 

 

上海体育学院刘宇教授聊到了一项“黑科技”——tDCS(经颅直电流刺激)。简单来说,就是给运动员戴上头盔,通过头盔内部电流刺激提升运动员各项能力,包括提升运动员肌力表现、缓解疲劳等等。据刘宇介绍,运动员在接受20分钟经颅直流电刺激之后,就能提升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效果显著,“根据美国那边的实验数据,一位橄榄球运动员经过刺激之后纵跳能力提升了18厘米。”刘宇表示,这项技术国内也正在研究之中,未来或许可以应用在一些运动员需要戴头盔的比赛项目上,比如自行车和各种冬季项目。“虽然经颅直电流刺激还没有在最顶级的运动员身上进行实验,但我们相信这项技术对运动员的能力绝对是有提升效果的”。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的陈小平教授也聊到了科技发展对体育界的改变。NBA是对数据运用最好的体育联盟,陈小平表示,这得益于一项黑科技的应用——Sport VU。2013年左右,NBA 开始引入这项技术,简单来说,Sport VU就是多摄像头动态追踪技术,通过每座球馆天花板上空悬挂着的六个3D高清摄像头对每一名球员的每一个动作进行捕捉,“现在火箭队球星哈登就是这套系统的成果,当哈登还在雷霆队坐板凳的时候,球探就通过Sport VU发现哈登是联盟中每分钟效率最高的运动员,所以火箭才会花那么大代价把他引去。”

 

 

在陈小平看来,影响运动员成绩的不止是数据,还有装备的原因。“奥运会上最具有科技含量的项目其实是自行车项目,英国这几年迎来体育复兴,就是在这个项目上下功夫,不止是改良自行车,还有给运动员服装减阻这些细节”。当然还有医疗,上海体育学院王少白教授介绍了“高速荧光透视系统”,这套系统可以通过捕捉分析各关节三维、动态、功能性运动,通过透视成像,消除皮肤和软组织误差,更好地监测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


想在奥运会上表现得更好,中国还要做些什么?

以往,中国各支体育队的进步发展还都是通过经验论来完成。刘宇教授以中国跳水队为例,“咱们中国跳水队被称为‘梦之队’,每届大赛都能拿下六七块金牌。但是他们的训练模式还是更多的依靠教练经验,教练在现场看,当场指出哪些动作怎么做。”这样的训练模式还是缺少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撑。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着变化,据陈小平透露,现在体育总局开会,第一个讨论的话题往往是“把结论背后的数据拿出来”,这就意味着以前的“经验论”正在逐步被淘汰。

“职业队的训练正在引领体育发展”,此前一次到达拉斯独行侠队的参观学习令陈小平印象颇深,据陈小平介绍,独行侠队投篮训练场地、力量训练场地、康复室都在同一个训练中心里,而且都安装了监控系统,“这就相当于把实验室装置镶嵌在训练场上,这就使现场快速反馈数据成为可能。”

 

 

图说:“高速双平面荧光透视系统”也在此次研讨会上正式进入应用推广阶段。该系统由上海体育学院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麻省理工学院多方合作建设。

那这样的训练方法有没有可能移植到国内呢?陈小平表示,目前,在中国体育界,最优秀的科研单位是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所,最优秀的保障医院是体育医院,最优秀的训练单位是训练局。“虽然这三家单位在一条街上,相距不过100米,但这就造成了运动员没法享受那样(独行侠队)的训练环境,也给我们的数据搜集带来困难。”陈小平还给独行侠队集约式的训练环境还起了一个名字:“一个屋檐下的训练”。

在陈小平看来,像上海体育学院的训练模式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两年前,上海体育学院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中心签订“备战东京奥运会科技合作战略合作协议”,一个世界一流的撑杆跳高生物力学测试平台已在校内搭建。 “运动员在这里的每一次试跳,都是一次实验。这样通过大量的实验,可以从细节上得到数据和规律,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着重分析”。、

 

 

更加精确的数据,更加细化的科学训练方法,显然这些都会对提升运动员的赛场表现大有帮助。而数据和训练方法的基础,归根到底还是科技,就像体育圈内一句名言所说,“凡是能用科技提高的成绩,就绝不用训练来完成”。

 

媒体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46529&time=1555981523939&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报送单位/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