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 | 这里有一份关于上海人运动情况的报告:42.8%的市民经常锻炼,其中有你吗?

日期:2019-09-20浏览:

9月18日,《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状况令人满意,市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有所提升,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保持稳定,市民体质健康状况良好。

2018年的300指数总分为245.8分,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 “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以及“体质健康”三项组成单项指标均处于“满意” 区域。

其中,“健身环境”为80.8分,发展总体持稳。2018年,市、区两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上总投入财政经费达28.6亿元,较上年增长136.4%。其中,总投入的83.6%作为全民健身专项工作经费;其余16.4%的投入作为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

2018年,本市新建成市民健身步道89条,集运动与休闲于一体的健身步道、骑行道和绿道相得益彰,健身选择更加多样化。加之近年来,社区体育设施日常开放管理网络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免费开放持续推动,经营性体育场地提供有益补充,市民多元化体育锻炼需求逐步得到满足,2018年市民对体育场地满意度达81.5分。

在全民健身赛事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下,“运动参与”指数升至81.5分。2018年,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为42.8%。与2017年相比,19-29岁、50-59岁、60岁及以上市民成为上海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跑步是市民首选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

2018年,本市举办的赛事活动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不断丰富全民健身办赛主体,赛事品质和市场效益不断提升。参与人数最多的是篮球项目,其次是围棋和跆拳道项目。

报告显示,“体质健康”指数为83.5分,总体发展令人满意。值得注意的是,50岁及以上的市民健身素养得分显著低于50岁以下市民。此外,上海市民运动干预得分最低,需要提升市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018年,市体育局紧密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目标,以持续完善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增加供给、优化服务,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海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新发展。《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由上海市体育局委托第三方上海体育学院承担评估工作。报告最后也提出了引领体育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发展对策。

便民惠民,不断完善市民身边的健身环为解决市民“健身难”问题,不断扩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供给,充分利用写字楼宇的屋顶和地下空间等资源,推动市民身边体育设施的布局工作;持续增加投入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市民体育公园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将不断投入建设。此外,以静安共享运动场为试点的共享球场智能化管理模式将逐步推广。

开放创新,着力打造精彩纷呈的赛事活动。全民健身发展要素之间要逐步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实现互相促进、共同作用的高质量全民健身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主动健康,积极构建科学健身指导的新格局。培训社区医生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积极推进区、街镇等层面的体医结合慢性病运动干预工作。在开展运动技能培训的同时,着力普及运动防护和现场急救知识,开展更为广泛、更具针对性的健身培训和指导服务。2019年,市体育局将与卫生健康委合作共建80个“智慧健康小屋”,推动本市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社区健康服务资源融合共享。

 

媒体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76731&time=156879234907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