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日报 | 青少年体育成热议话题,市政协委员呼吁多方施策破解难题

日期:2020-01-15浏览:

如何让青少年喜欢体育课?怎么让青少年通过体育课学会体育技能?如何让体育老师更专业?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1月14日开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青少年体育再次成为众市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建议加大力度培养体育教师

市政协体育界别的十几位政协委员针对本市中小学生体育师资缺口的难题,经过为期一年的调研,提出了《关于多方施策破解中小学体育师资缺口难题》的提案。

目前,上海正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循序渐进增加小学体育课时数,全面实施“四课两操两活动”。2018年起,小学一到三年级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2020年后,四五年级每周也将增加一节体育课。据市政协体育界别调研,上海目前中小学在校学生约130万人,体育教师共1万多名,师生比约1/130。按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一个体育老师最多带2―3个班,最合适的师生比为1/100,上海中小学需要12000至13000名体育教师,缺口约为20%。从学段看,小学缺口最大,高中其次,初中稍缺。

然而目前,上海体育教师入职入编门槛高、沪籍生源短缺。受上海户籍、教师资格证等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入职入编条件的制约,非本市户籍体育教师、本市退役运动员入职体育教师队伍的难度较大。据悉,近年来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上海考生不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都存在本市生源招不满的现象。调查发现,上述三所大学每年体育教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大约500-600名,最终录取为体育教师的约150人,无法满足中小学校的需求。对此,市政协体育界别的委员们提出了四个方面建议:

一是建议在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全科老师”。小学有不少体育活动课,专业要求不是很高,老师们只需掌握简单的体育技能就可带班。目前,上海师范大学正积极尝试为语数外等其他学科的学生开设体育通识课,“我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将成为可能。

二是利用社会专业机构资源,通过第三方购买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进校教学。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东建议,给予专业教练以资质认证持证上岗,弥补体育师资不足,也可以使“专项化”落到实处。

三是打造体育教育实训基地,丰富体育师资供给。2019年,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上海市教委指导下,上海体育学院与长三角教育人才服务联盟、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上海体育学院长三角一体化未来体育教师暑期夏令营,不仅给有志于从事体育教师岗位的大学生提供了培训,还为他们创造了实习的机会,广受欢迎。市政协常委、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建议,上海体育学院每年有600名本科生和硕士生需要实习,可以参照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流程,为他们提供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跟岗实习机会,可以缓解体育师资缺口。

四是扩大体育老师的招聘范围。上海市特级校长、体育特级教师徐阿根认为,可以每年招募一批退役的专业运动员进入师范深造转型,补充体育老师队伍,也可开设定向培养的体育教育师范专业。此外,徐阿根建议在绩效上,体育课和语数外等课程要一视同仁,给予体育老师更多的发展通道。

建议中小学设体育教练岗位

随着上海体育课改“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不断推进,以及在中小学校布局建设体育项目“一条龙”并组建运动队开展课余训练意见的出台,对学校体育师资的数量和专业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上海具有一定专项运动水平,掌握运动项目专业化教学能力的教师紧缺,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需要。对此,市政协委员杨薇、王晨、余诗平提出了《关于在中小学设立体育教练员岗位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认为,体育系统退役运动员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和丰富运动经验,如果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不仅能提供发挥特长的舞台,还有利于缓解学校体育专项师资不足的难题,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但是,由于运动员长期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很难考取教师资格证,所以极少有退役运动员能够正式进入中小学成为体育教师。

对此,提案建议将教练员岗位纳入学校专业技术岗位序列等政策改革,在中小学增设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以招收退役运动员为主,体育教练员纳入学校正式编制,享受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待遇。建议由教育部门制定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准入条件:申请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的人员,可以不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但应符合一定准入标准,如:应是获得一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的退役运动员;必须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准入培训等。建议由体育部门向社会开放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定,学校教练员可申请参评体育教练员职称。学校体育教练员的日常业务培训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负责,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体育部门负责运动专项能力培训。

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体育局科教(青少处)副处长杨薇表示,“在学校里设立教练员岗位,退役运动员不仅可以带训练,还可以配合教师上体育课。进入校园教练员岗位的退役运动员还可以继续考教师资格证,未来也能够成为一名体育教师,这样就可以可持续地发挥退役运动员的专业优势,弥补校园体育教师专项技能不足的短板。”

建议将体育素养纳入中、高考

近日,云南省中考将体育与语数外并列100分引起了大家对中考体育的热议。对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从事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多年的市政协常委、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教授建议将体育素养纳入上海的中考与高考。

近年来,在教育部支持下,上海体育学院研究团队持续参加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并围绕抽查数据开展了相关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在中考前的体质健康水平最好,中考考完进入高中一直到大学,体质健康呈现持续递减的趋势。对此,陈佩杰教授认为,考试引领是一种强化性的举措,可以引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上海应该率先把体育素养考核纳入中考和高考之中,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体质自然进步,还能有效防控学生近视。”

目前,上海体育学院已经根据体育项目的规律研发了三大球、三小球、体操、游泳、田径、武术等项目的运动等级标准,立足于提升学生体育素养,这一标准已经在上海部分中学进行推广。陈佩杰认为,中考的体育考试更应当考核学生对运动项目技能的掌握程度,这要比考核一次性的测试成绩更能让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促进体质健康。“我们应当提高中考体育分数的‘有效性’,将分数作为学生的体育素养来进行体现,这个分数还应当包括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包括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数量、学生所具有的运动项目等级,有了这些综合性的衡量指标,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参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一次考试。”

 

媒体链接:http://share.osportsmedia.com/news-detail?newsId=17709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