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 | 宅在家里也会“感染”?这种病毒要防范,一不留神就降低你的免疫力!附视频!

日期:2020-01-31浏览:

“咳、咳……咳嗽了,感觉头晕乏力,甚至有点发热,我是不是被冠状病毒感染了?”

“今天第20遍刷手机,看看有没有最新消息,不确定真假,先转发以防万一。”

“小区附近有人确诊了!这家人最近去过哪里,病毒会不会已经飘到咱家了!”

“人类太脆弱了,在天灾面前真是渺小,不论贫富在这种时候也是无能为力啊。”

……

一件睡袍过春节,从没出过门的你,在家里闲得发慌的同时,却没停过胡思乱想。当心,你可能是染上了“心理病毒”。

昨天(29日)晚上的一场公益讲座上,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委员贺岭峰,分析了7种“心理病毒”的特点,提出防范建议。

什么是“心理病毒”?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医护工作者冲在第一线,在后方保障“战场”上,除了看得见的社会运行、物资供应等方面,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战场”,就是我们的心理世界。

“在大灾大疫面前,受到心理上的影响,50%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躯体化’的症状,通俗地说,就是疑病。”贺岭峰前天从老家回到工作岗位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奔走在一场场心理公益讲座上。

曾任亚丁湾护航编队心理服务专家、上海世博会心理服务专家组组长的贺岭峰认为,此次疫情来袭,人们除了面对着有形的新型冠状病毒,也同样面临着无形的“心理病毒”。

贺岭峰把“心理病毒”化为7类,只有意识到行为中潜藏的心理问题,才能合理应对。

对应症状,你有没有感染?

这7种“病毒”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自己挺健康的,一定不会有心理问题。先别急,看看症状,你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感染”了!

“1号病毒”:否认。

截止1月28日24时,统计数据显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确诊5974例,确诊人数已超过2003年的“非典”。尽管如此,仍能看到有人拒绝听劝,不戴口罩、坚持串门……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真的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还有一部分,其实是通过否认来克服内心的恐惧——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这里没有这种病毒。就像鸵鸟把头扎在地里,危险就不会发生。

“2号病毒”:焦虑。

今天你已经刷了多少遍手机、查了几次的疫情发展的信息了?

“3号病毒”:恐惧。

过度担忧,听说家附近有被隔离的,就开始联想他去过那里,见了什么人,会不会已经有更多人甚至自己受到感染。

“4号病毒”:愤怒。

人们往往不愿接受一个没有原因、没有责任者的事件产生,需要找到应当为事件负责的指责对象,产生愤怒——“这不是我的错,都怪XXX做的不好”。

“5号病毒”:强迫。

没出门也要反复洗手,关注隔壁家的窗户怎么没关,不停寻找信息难以相信医护和政府。

“6号病毒”:抑郁。

面对着不断增长的确诊数字,和延长的假期,有的人慵懒没精神,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到无能为力,甚至会产生抑郁情绪。

“7号病毒”:躯体化症状。

也就是前文提过的疑病——怀疑自己得病。

身体疲惫、肌肉酸痛、发热、腹泻……似乎这些症状都和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联系在一起。其实每年冬天本身就会有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爆发,并不是今年有了冠状病毒,其他形式的疾病就不会出现。

别大意,这关乎你的免疫力

“对抗冠状病毒的制胜法宝是免疫力,对个人而言,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贺岭峰说,尽管许多人没有出门,但不良情绪的产生,将会伤害人们的免疫力,对对抗病毒是非常不利的。

人们的免疫系统既用来对抗生理病毒,也同样用于对抗心理问题,一支部队,双线作战,当心理战场上遭受了攻击,就需要调拨资源来对抗,也就削弱了对抗生理病毒的“战斗力”。

“人在承受心理压力的时候,粘膜系统是最容易出症状的。压力大的人容易肠胃不好,呼吸系统也和情绪关系很大,包括口腔溃疡、牙周也是心理情绪影响。”贺岭峰提醒大家,特殊时期调整好心态,提高免疫力很重要。

贺岭峰教授介绍,目前,许多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已经投入到“后方战场”的公益活动中,他自己也在两天内受邀进行3场公益讲座的直播和录播,帮助受众了解如何防控“心理病毒”。

媒体链接:http://static.zhoudaosh.com/873900D71392C5D3584CEC9B7E3584AFCE555B6C080537312D16878A502193A2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