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日报 | 全民健身也要防止伤病,运动康复呼唤“体医融合

日期:2021-09-09浏览:

中国奥运健儿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你是不是也很想动起来?跑步、骑车、游泳、跳绳……都不失为好的运动方式,然而,如果在运动过程中不加以注意,很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对身体造成多种伤害。对此,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系教授、博导韩甲建议,全民健身也要防止伤病,需要更重视运动康复领域发展。

据调查,如果运动不当,不论从事何种体育项目,都有可能产生损伤。对抗类的项目比如橄榄球,主要是创伤比较多;非对抗类的项目比如马拉松、太极拳主要是膝关节受伤比较多;极限挑战类项目比如滑雪近年来的运动损伤也有所增加。近年来,电子竞技的运动损伤也开始显现,主要是姿势性损伤,比如说网球肘、三高、肥胖等。从出现运动损伤的人群来分析,老年人群出现运动损伤主要是因为锻炼的量没控制好;成年人出现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身体素质跟不上运动的节奏;青少年出现运动损伤主要是因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没有能够跟上骨骼的生长。

因此,韩甲认为,随着全民健身的发展,运动康复也需要引起充分重视。目前,上海的三甲医院普遍设有康复科,但主要是从事神经系统康复,很少有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虽然市面上也出现了类似按摩馆、拉伸馆、康复诊所等机构,但市场小而散,运动康复诊所、工作室等多处于单店经营的状态,并且获得医疗资质认证的单位仍占少数。大众对于运动康复的理解并不深。因此,运动康复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

国务院近期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勾勒出未来五年的全民健身发展方向。运动康复也将重新被定义,未来将探索建立高校、医院联合培养新模式,开展运动康复职业培训,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体医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此,韩甲建议要积极开展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充分尝试人工智能服务领域的探索,逐步实现运动康复的标准化、数字化、可视化。当前,运动康复的诊断主要依靠康复师的经验积累和研究结果。未来,如果能够打造出人工智能的运动康复诊疗系统,就能充分积累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方式的康复手段与效果,从而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为患者生成因人而异的诊疗方案,极大缓解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难题。

在运动防护方面,韩甲也给健身爱好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健身要有安全意识,量力而行,不要逞强;二是要科学健身,要用科学的路径来达成运动目标;三是要预防和康复两手抓,加强运动防护措施的教学,即使受伤后也要学会及时就医康复,而不是盲目拖延“攒病”;四是要学会在运动后的适度、适量休息。

 

 

媒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988908480808961290&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hare_to=wx_feed&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2988908480808961290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