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 与行业共践同行三十载,上海体育学院开拓深耕体育赛事人才培养

日期:2021-11-04浏览: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圆满落幕之际,上海体育学院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十四运会榆林赛区执行委员会办公室对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全运村首席专家刘清早全方位的、科学的、专业的、高质量的无偿指导表示了深深的感谢。

10月31日,刘清早教授也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战绩”。作为全运会、残特奥运执委会和村委会年龄最大的工作人员,刘清早教授带领研究生和助力一年召开196+66个业务指导会,进行了77次现场检查,在被封闭管理的85天里,每天24小时坚守,为西安市执委会和全运村的服务做到了“零拒绝、零延误、全覆盖”。“专业技术精湛,勇于担当,兢兢业业,主动作为……”刘清早教授的专业与敬业获得了榆林执委会的高度评价。

连续担任四届全运会首席专家,被誉为“国内赛事操盘手”的刘清早教授正是上海体育学院负责专业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人物。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链的核心要素。近三十年来,上海体育学院以体育赛事人才培养为突破口,秉承“立足行业、与赛同行、面向国际、全域创新”的理念,坚持开拓、赓续、深耕,为我国体育产业培养了大量的先行者和中坚力量。

人才培养紧跟社会缺口树立专业标杆

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校和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体育学院从1994年起,在国内率先试办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管理方向)专业,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体育经济与管理、市场营销(体育营销方向)两个专业,以及体育管理学博士点、体育赛事运作硕士点。2006年,在国内首创“体育赛事运作”硕士点,此后自设“体育管理学”博士点开展高层次赛事人才培养。

我国体育赛事发展呈现高规格起步和井喷式发展的特点,为了快速应对人才供给的缺口和培养体系的缺失,上海体育学院打破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壁垒,“向行业问需求,向跨学科要知识,向国际学经验”,以我为主从“0”到“1”敢为人先,在国内率先开展体育赛事的人才培养,构建了以“体育+”为基本理念的课程体系,成为国内体育赛事人才培养的标杆,为构建跨学科的体育赛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借鉴的经验。

交叉型的师资队伍需要时间融合和培养,体育背景的教师缺乏对市场行为的理论认知,管理背景的教师则缺乏对体育赛事的实践感觉,兼具跨学科知识和行业经验的高素质师资力量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上海体育学院打破单一学科教学团队模式,通过“外部引进”、“国内外研修”、“企事业单位挂职”、“双导师制”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适应赛事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上海体育学院积极引进具有奥组委、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工作经验的行业专家。从复旦、交大、统计等高校招聘了管理、营销、法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和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的形式将他们连接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知识互补、经验分享的机制。

此外,学校在国内率先开展体育赛事的人才培养,构建了以“体育+”为基本理念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辐射到全国 13 所同类院校,成为国内体育赛事人才培养的标杆。此前,教学内容与动态变化的赛事产业发展实践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亟待提升,重点赛事企业与高校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学生在国际赛事运作领域内工作的适应性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上海体育学院进一步推行和落实“校企合作”战略,引导赛事企业广泛参与到我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产教融合”示范班建设,推进项目制教学成果的赛事应用。不断深化、优化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培养出更多内外兼修、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经营管理类人才。

特色办学成果显著创造新的标杆

上海体育学院全国首创的“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是全国第一所专门从事体育赛事领域学术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机构。现已被列为上海市教委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下设赛事评估研究室、赛事管理研究室、赛事博彩研究室、赛事咨询工作室、赛事调查实验室等机构,拥有较为齐全的体育赛事文献库、资料库、数据库和影像库。让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所得,从而运用于赛事运作、赛事评估、赛事营销、电竞推广等不断涌现的新业务中。

上海体育学院还全国首创了体育赛事分阶段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以学院的体育类“初阶”课程为基础,强调体育特色,以大型赛事运作管理流程、运作案例精选、主题活动管理、竞赛组织规范、市场开发指南等模块为基础。21世纪初,“学科融合”的体育赛事实践“中阶”课程,以管理、经济、信息科学等课程构建学科体系。最终过渡到与体育赛事“高阶”课程,形成独具“上体特色,国际风采”的覆盖本科学习全过程。专业至今出版赛事相关的市精品课程8门、市重点课程11门、全英语和双语课程4门以及在线课程6门,打造出“三阶式体育赛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体育人走出壁垒,为构建跨学科的体育赛事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

此外,学校还创建国内首个“赛事产业产教协作联盟”。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机会参与赛事志愿者、见习、专业实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活动,营造“全过程沉浸式”的实践学习环境。初期以建立体育赛事运作实习基地为主要抓手,与赛事龙头企业久事赛事管理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进一步推行和落实“校企合作”战略,引导赛事企业广泛参与到我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产教融合”示范班建设,推进项目制教学成果的赛事应用。我校选择与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赛事公司合作,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上海网球大师赛、F1上海站、上海国际马拉松等赛事组织工作,构建开放式教学环境。

“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智库机构是由原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10月经上海市教委同意和批复更名而来。该机构于2013年9月成立,2017年1月,被确认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设立体育赛事研究中心等部门,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服务、体育产业信息与数据公共服务两个专业化平台,旨在打造高水平、高起点、跨学科的知识服务机构。在这样的平台下,研究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科技部重点项目等工作,也作为团队成员承担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平台每年设立专项用于资助学生开展以体育赛事为主题的探索性研究和创新创业活动。

专业教师培养专业学生引领发展标杆

学校注重专业人才引领专业团队发展。专业负责代表性人物刘清早教授,连续担任四届全运会首席专家,并誉为“国内赛事操盘手”。刘清早教授担任国内综合性运动会的重要职务: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首席专家,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市场开发特邀顾问,担任第六、七届全国农运会、第十三届广东省运会的总策划;2010年先后受聘为“第十二届全运会沈阳赛区总督导”、“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技术总督导”等。通过这些社会服务活动,全面提升了研究团队在国内该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

同时,以人才培养沃土反哺市场。根植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上海,专业通过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的研究,带动了经济管理学院相关学科的发展,增强了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体育赛事研究团队成员为上海市重大体育赛事,如F1、上海网球大师杯、上海斯诺克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评估,在赛事评估方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学校近三十年培养出的毕业生、校友等遍布世界各地,被公认为最具有专业度和国际性的实干型体育赛事人才。本专业成为推动我国赛事快速发展的重要人才摇篮。

 

媒体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jqp/20211102/431780.html?timestamp=1635812367115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