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火炬手、参赛运动员、冰场“雪童”、科技“后背”……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上海体育学院的师生们以多种方式出现在了奥运赛场上,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冰雪健儿的回信,更是让他们再次回想起冬奥会上难忘的点滴,“决不停下奋斗的脚步!”是这些冰雪运动推进者的心声。
== 今天不是我的终点 ==
赵嘉文(右)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最后一棒的手持火炬转化为北京冬奥会主火炬,这是百年奥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微火”,而点燃这一“微火”的火炬手之一正是00后的上海体育学院学子,2021级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本科生赵嘉文。
“感谢祖国赋予我这神圣的这一刻,让我点燃了主火炬。我一定会谨记身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力争在赛场上彰显出中国运动员刻苦顽强的意志力,争取能突破自己的最佳成绩。”这是他在当天的朋友圈写下的语句。
赵嘉文出身越野滑雪项目,2017年通过跨界跨项选拔进入中国北欧两项集训队。只要不下雨,每天清晨,他都会到场地或风洞进行专项训练,身上伤病不少。从开始练北欧两项后,六年内他没回过家。北欧两项被认为是最难的雪上项目之一,身边队友从最初的20人左右减缩到仅剩5个人。凭着一股死磕到底的劲头,他坚持下来,也做出了成绩。在他之前,中国还从未有运动员获得过北欧两项的奥运参赛资格。他也成为实现中国北欧两项冬奥首秀的第一人。
作为一名国家队运动员,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冰雪健儿的回信,也让赵嘉文格外感慨。“中国冰雪运动现在发展如此迅速,离不开国家对冰雪运动的关心。”他还记得今年1月4日在二七训练基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为运动员加油打劲。“本身我就热爱着北欧两项这个项目,这之后更是感到内心力量越发强大。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训练,刻苦拼搏,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总书记的回信更让他感触万千。“北欧两项这个项目成就了我的今天,但今天这不是我的终点,我还会继续刻苦训练,向梦想狂奔。”他说,自己还会在米兰冬奥会上突破自我,争取为国争光。
== 为冰雪运动奋进的脚步不会停止 ==
温松洋
在冬奥冰球场上,有支年轻的“雪童”团队,他们几乎都是00后,上海体育学院2021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温松洋就是其中一员。从冰球运动员到冬奥工作人员,不变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热爱。
生活在“冰球之城”齐齐哈尔的他,从小就与冰球运动结下缘分,“小时候感觉冰球比赛非常有意思,家里人也很支持我学冰球,我就坚持到了现在。”遗憾的是,在一次比赛过程中他的膝盖意外受伤,这让他不得已退出了国家队。不过他在层层选拔下以冰球项目技术官员的身份再次出现在了冰球场地上。“我感觉这也是换了种方式,站在冬奥会的赛场上来为国争光。”
“雪童”团队共24人,被分成两班,每班负责一场比赛。70秒时间一到,“雪童”立刻离开冰面,随着哨声响起,比赛继续。作为一名“雪童”,需要具备冰面滑行、高灵敏度、高耐力、高控球等技能,短短70秒的时间里,12人的小分队人手一把雪铲,按照V字队形在约1800平方米的冰面上快速滑行。他们从场地的一端滑至另一侧,将中心区域的冰雪铲除到两侧并从另一端折返,并把两侧的碎冰装进塑料桶中。
在这段时间内,两名负责擦摄像区玻璃的工作人员同样需要快速结束工作。这短暂的70秒,是温松洋与队友们不断磨合之下的成果。“刚开始不是特别熟练,还会出现一些小瑕疵。但是慢慢熟悉后,有时还会收到表扬。”
北京冬奥已经落下帷幕,尽管温松洋无法真正上场比赛,但能为冬奥服务并零距离奔跑在冬奥赛场上的这段经历仍旧让他感到“珍贵又奇妙”。这些年他更是感受到冰雪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曾经我们以实现‘3亿人上冰雪’为目标,但我觉得现在远远不止三亿人了。国家这么支持冰雪项目,鼓励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作为一名冰球项目运动员,我感到很骄傲。”他表示,看到总书记的回信,让他再次回忆起在北京冬奥现场的点点滴滴,也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在服务赛事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提升。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我们奋斗的脚步不会停下。”他表示。
== 各个领域都能奉献自己的价值 ==
戴相地(左)
而在上海体育学院2021级运动科学学院博士生、雪橇项目技术官员戴相地看来,北京冬奥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场精彩的盛会。“祖国的强大,社会的繁荣,人民的幸福,让我们有勇气、有底气,更有实力为世界奉献一场纯洁激情的冰雪盛会。在这次盛大的冰雪盛会里,拼搏的中华儿女没有人是失败者,因为他们都收获了自己的里程碑。”令他感慨的是,这次冬奥会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突出的赛事工作人员、裁判员和志愿者们。
四年前,当戴相地还是硕士生时,他就服务于中国雪橇队,主要工作是负责队员们的康复训练与康复理疗。北京冬奥会期间,戴相地作为雪橇项目技术官员主要担任起点区温控主管的工作——对赛道冰面、控制橇刃钢体和空气温度进行测量,并每隔15分钟进行一次公布,为教练和运动员提供一个参考。“因为雪橇对橇刃和冰面的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参赛运动员的雪橇钢刃温度不能比控制温度高于五度,否则运动员就会被取消参赛资格。”
正式比赛之前,他们需要提前三个小时出发,进行场地布置和人员准备,让各个岗位就绪。戴相地的工作行程非常紧张:如果早上八点有场地训练,那么4:30就要起来做准备,因为雪橇比赛大部分在晚上举行,有时候大家晚上23:30才会回到酒店。
通过亲身参与本次盛会,戴相地切身体会到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总书记回信也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我们一定会全力为中国冰雪事业未来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这次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钢架雪车队闫文港获得铜牌,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在这一项目中登上冬奥会领奖台,取得了历史突破,上体作为中国钢架雪车队夏训常驻基地,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高炳宏教授带领团队为钢架雪车队提供了多方面科技攻关服务。2019年至今,这支科技攻关团队先后共有20余人参与备战服务,为钢架雪车队建立了训练质量监控系统,同时还在个性化体能训练、伤病预防与康复、医疗监督与治疗、疲劳消除与恢复、营养调节与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技术支持。
“虽然在延庆没有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但是看到那面缓缓升起的国旗,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为生长在这样一个幸福感、安全感极高的国家,为钢架雪车队顽强拼搏的运动员,亦为背后默默奉献的保障人员,用短短7年的成长去与曾经那不可撼动地冰雪强国抗衡,我们做到了,交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高炳宏告诉记者,总书记的回信也激励着他们继续奋进。“在这一生中,每个人可能会体验多种职业,会在各个领域奉献自己的价值,但能够以一名国家队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北京冬奥会,为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和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做出一份贡献,我感到非常幸运!今后必将继续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媒体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2/02/25/16457681931040583560.html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