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奥运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时,也在各地推动着城市发展与品牌建设。
一门“奥运经济学”,世界城市选修课。在这无形的课堂中,正努力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上海,有哪些可以精进之处?
奥运这样改变城市
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契机下,以高规格、前瞻性目光,完成城市区域新生,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这已成为经典模式。
1968年在格勒诺布尔举行的第10届冬奥会,对这座位于法国东南部山区的城市来说,是一个“励志故事”。申办时,当地冬季运动资源对举办冬奥会来说并不理想。国际滑雪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格勒诺布尔太靠南了,大西洋气候和地中海南风,不能发展冬季运动。”
不过,格勒诺布尔并不气馁,他们将冬奥会作为获得国际认同、促进城市进步的手段,期望利用冬奥会影响为其新兴的无线高科技产业建立市场形象。在申办报告中积极强调自己是阿尔卑斯山区的重要城市,既有发达的工业与旅游业,也有坐落在巍峨山脉中的登山中心。
最终的申办成功,让这座城市的更新清单一一实现:筹办冬奥会所需的众多居住、教育、运动、文化设施建设都被纳入1964年制定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新机场、新高速公路、新铁路等众多交通基础设施,全新的无线通信网络设施,以及许多新的地标如城市广场、火车站、邮局、医院、文化中心、校园、纪念碑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城市面貌在几年时间内完全改变。冬奥会后,优质硬件基础上,格勒诺布尔一直以高科技为城市发展重心,吸引来惠普等大公司驻扎,也吸引了许多中小型高新技术研究机构。每年有大量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此召开……今天的她,有“法国硅谷”的美誉,成为信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重镇。
“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契机下,以高规格、前瞻性目光,完成城市区域新生,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这已成为经典模式。”上海国际体育经济学会副主席、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教授刘东锋说。
1972年举办的日本札幌冬奥会,是第一次在欧美以外举办的冬奥会,也是亚洲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冬奥会的举办,将冰雪旅游带入其国民的视野,将北海道带到世界旅游的舞台。冬奥会前后形成了六期综合开发计划,构成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蓝图。
依托冬奥会,札幌为旅游业留下了一批旅游“纪念物”,如真驹内公园、大仓山竞技场、宫之森跳台滑雪场、手稻山滑雪场、美香保体育馆和月寒体育馆等,很多设施邀请了知名设计师设计,这些场馆至今向游客开放,成了北海道发展冰雪旅游的精神坐标。利用冬奥会的契机,北海道向全球开展了广泛的目的地营销活动,札幌冰雪节为世界所知,欧美的滑雪爱好者也慕名而来,改变了北海道的传统客源结构,开启了旅游国际化的道路。
比较札幌冬奥会前后的统计数据,在游客结构上,外来游客占全部游客的比重从30%逐步增长到35%,国际游客数量有大幅增加。从旅游业的季节分布来看,此前北海道一年中仅有夏季一个旺季,冬奥会后,逐渐形成了夏季和冬季的两个传统旺季,冬季游客量在全年的比重从1965年的9.7%,增长到1973年的14.6%,夏季的旺季也从7月到8月逐步扩展为5月到10月。更重要的是,高质量旅游产业的基因被激活,一个经济效益强、产业效率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形了。
“奥运遗产”,这个词在体育赛事经济和城市发展研究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后,国际奥委会委托第三方,针对温哥华在“奥运遗产”使用中的创新模式,完成了一份详尽调研报告。
报告开篇这样写道:“人们通常会在奥运圣火熄灭几个月后的报告中阅读奥运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然而,我们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看到了一些非常独特的东西。在2010年冬奥会的申办阶段,人们产生了一个新的、大胆的理解——要是能够在奥运会开始之前就确定并开发使主办地区乃至整个主办国家都受益的有形遗产,将会怎样呢?”
在操作层面,城市对“奥运遗产”的开发利用,日益明确和精细。2012年伦敦奥运会,申办时就已提出,要借助奥运改变伦敦东区的面貌。
伦敦东区在历史上曾属于城市灰暗角落。 筹备奥运会的数年间,东区已脱胎换骨。有数据显示,花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每1英镑中,就有75便士用于改善伦敦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当年杂草般林立的电缆塔和废弃工厂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的伦敦奥林匹克公园,这也是欧洲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新建的最大的公园。主体育场“伦敦碗”、游泳中心以及自行车馆等8个场馆均坐落其间,公园北部是宁静的绿色生态区,有翠鸟、水獭等数百物种栖息,公园的南部则是由一个个花园、商铺、餐馆和酒吧构成的休闲广场。
伦敦奥林匹克区遗产开发总体规划设计负责人曾透露,围绕奥林匹克公园建成的新社区,可为这个区域提供3.5万平方米的新住宅和5万个新的工作岗位。东区已成为集娱乐、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新的创意园区,进一步提升伦敦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形象。当地媒体称,借由举办奥运会,伦敦东区改造更新规划大幅提速,这一过程从25年缩短为5年。
上海怎样发出“体育信号”
对现代城市而言,成功举办全球顶级体育赛事,是资金、硬件、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展现,整个办赛过程便是城市向世界释放的强烈信号。
除了有形的硬件改变,全球顶级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无形推广同样关键。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它突破了语言、民族、地域、宗教等因素的阻隔,是‘几乎不用说话’的沟通方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讲师裘理瑾认为,一方面,体育比赛已形成了以奥运会为依托波及全球的大众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也具有很强的接近性,这种接近性除了本国运动员在外国运动队效力能够引起本国受众足够的关注外,也包括喜爱同一运动员的各国受众,因为共同的关注点,渐趋认同彼此,认同另一群体的文化,尤其是当两种文化存在差异时,这种源于大众文化的认同更加重要。
“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竞争日趋激烈,高规格体育赛事,能让某一城市脱颖而出。”刘东锋教授指出。
对现代城市而言,成功举办全球顶级体育赛事,是资金、硬件、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展现,整个办赛过程便是城市向世界释放的强烈信号。
“哦,真的舍不得离开上海。”2002年11月17日,上海网球大师杯落幕之际,即将与这座城市告别的英国《每日邮报》记者艾仁说,“她给了大师杯一个广阔的舞台,我们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满意,也非常开心。上海应该有实力举办更多的赛事。”“真的没有想到,上海可以组织得这么好。”英国BBC广播电台的雷恩赞叹道,“我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城市,有时代气息。”这次大赛,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特别体验,也是这座城市迈向全球体育城市地图的一大步。
2001年,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进入了最后阶段,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将在2002年12月投票选择主办城市。与竞争对手相比,上海需要一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在更高平台上提升城市的形象,并吸引全世界的关注。2002年的大师杯在时机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是一个上佳选择。最终,大师杯在黄浦江畔成功举办。
此后,上海还成为ATP最高级别1000大师赛主办地。越来越多顶级赛事的举办,在全世界许多球迷的美好记忆中,留下了“上海”的名字。
就在两个多月前,上海市体育局对外发布国内首个赛事品牌认定体系。上海ATP1000大师赛、上海马拉松、F1中国大奖赛、世锦赛-汇丰冠军赛等赛事获得首批“上海赛事”品牌认定,并成为其中的“P”赛事(Premium Events即顶级赛事)。“P”赛事,被定义为上海赛事体系中处于塔尖的赛事,具有全球影响力,对全球范围内的顶级赞助商、主流媒体以及观众有较强吸引力和号召力。他们与多项“H”赛事(Hallmark Events即标志性赛事)、“D”赛事(Developing Events即培育型赛事)一起,构架起赋能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体育赛事金字塔。
2021年10月21日,在美国波士顿生活工作的上海人王康宁,通过直播观看了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看到苏州河上的乍浦路桥、外白渡桥,沿岸的上海邮政博物馆、百老汇大厦,心头泛起思乡之情。
全球范围内,国际著名的体育城市,都孕育过根植于本土的品牌赛事,并逐渐将其培育成国际知名赛事。2020年,上海马拉松率全国众马之先,被评为最高级别的世界田联精英白金标牌赛,真正成为全球顶尖的马拉松赛事之一。而刚刚诞生的2021上海赛艇公开赛,同样承载着文化景观赛事的功能,让上海城市之美与体育竞技之美相互融合,让更多“王康宁”天涯若比邻。
“记得疫情发生前有一年,上海全年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高达180多项,其中超过80项是国际性赛事。我在德国、法国等地大学授课时,把这个数字告诉当地大学生,他们都很惊讶,因为这意味着平均下来,这座城市两天就有一场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刘东锋话锋一转,“不过,当我问他们听说过哪些,不少人摇头。”
他认为,首先,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赛事,都需经过多年积淀,品牌打造、维护的过程甚至可能绵延上百年。对影响力、效益而言,一切都不能操之过急,应更有耐心和长远规划。
其次,城市办赛,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才能真正撑起赛事。要做到全球顶尖,缺乏本土文化的支持是不行的。所以,一些过于小众却投资巨大,在经济、环保方面并不友好的比赛,举办是否应更为慎重。
他同时提出建议,上海是否可以适时考虑,代表中国申办奥运会。如前所言,一次奥运会的举办,对提升城市整体基础设施,培育体育文化氛围,提升上海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赛事无法比拟的。若申办的话,可以长三角联合的方式进行。既可适度分解举办奥运会带来的高强度事务与筹办成本,也能实打实推进长三角联合,带动区域一体化向更高层面发展。
这片“空白”不容忽视
这个链条如果存在“空白”,办赛便如同放“二踢脚”,仅在高空爆一下、听个响。只有填补其中缺口,顶级体育赛事才会真正成为一支火把,轰然一声,点燃全场。
2020年底,上海提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标。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综合品质?
为了更好对标世界领先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探究其发展规律,上海市体育主管部门委托刘东锋教授牵头的上海体育学院课题组开展了相关专题研究。课题组首先确定何为世界公认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前国际上有一定认可度的、由专业机构定期发布的国际体育城市评价榜单主要有3个。综合三榜结果,课题组确定了世界公认的五座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分别是伦敦、巴黎、东京、纽约和洛杉矶。归纳其特征,可以发现共性如下:都是全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经常举办或承办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顶级赛事;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特征非常明显;体育产业高度发达,体育消费旺盛;职业体育高度发达,往往都拥有一流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拥有世界一流的体育设施和国际知名的体育场馆;是众多国际或区域体育组织、知名体育跨国公司的全球或地区总部所在地;具有世界性的体育文化影响力。
那么,上海的“坐标”在哪里?上海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刘兵教授坦言,其中一张第三方机构榜单里,上海一度落在全球30名之后,低于另一个长三角城市。细究其中各项指标发现,上海不缺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但赛事辐射力这一项分数不高,拖了后腿。
如何理解这个“赛事辐射力”?在他看来, 城市体育发展,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助力经济、健康、社会保障,促进生产力提升、城区转型的关键一极,不应被低估。而举办大型赛事和促进城市体育发展之间的这个链条如果存在“空白”的话,办赛便如同放“二踢脚”,仅在高空爆一下、听个响。只有填补其中缺口,顶级体育赛事才会真正成为一支火把,轰然一声,点燃全场。
“举例来说,F1赛事在沪举办多年,它在推动城市赛车运动、培养赛车手以及培育垂直一体化的赛车—汽车产业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04年首届赛事中担任裁判长的刘兵认为,有两点是可以做的。
一是进一步完善赛事规划,从卡丁车比赛开始一点点往上走,构建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的赛事体系,扩大这一运动的影响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赛事品牌身后,一般都有持续性强的职业、业余赛事及相关文化作为基础。欧洲五大足球联赛之一的英超联赛,背后是包括全国几万个民间草根俱乐部在内的层层积累。如果没有这样的塔基,位于金字塔塔尖的职业联赛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长久。二是强化体育运动知识的社会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办赛期间的短期媒体宣传、密集科普,而应有长久规划,甚至做多年铺垫。“如何辨别一项大赛在城市中是否真正有了根脉,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看多少人愿意看几场,多少人只看一场就不想去了,毕竟跟风赶时髦,和真正喜欢、想参与、看得懂,是不一样的。”刘兵说。
让大赛推进城市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与产业化,归根结底,培养强大的体育人口是关键。对此,上海有条件也理应先人一步,加快布局。
第一,在运动传播教育者中,最核心的是校内体育教师,通过加强培训,让更多体育教师学会把学生留在运动领域中。例如,不要动不动就“罚跑圈”,让孩子从小觉得跑步是痛苦的,是惩罚。再如,指导学生运动项目技术细节时,可适度拓宽其对运动产业链的了解。球场草皮的市场价格、科研进展、哪些体育专业岗位正热等,都可能成为将来他们离体育更近一些的原因之一。
第二,在校外、在社会上逐步发展体育专业志愿者队伍,可以成为校内教育的补集,覆盖全年龄段的体育教育。这里的志愿者指掌握运动专业技能、具有合格教学资质的“校外老师”。与此同时,校内外应有意识地推动“教育性运动”的普及。举例来说,棒球、垒球等运动,非常适合在青少年中开展,不仅促进孩子跑跳锻炼,更有益于从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磨砺个体品性,强化其“体育基础素养”。
第三,在体育产业领域,应有意识地孵化具有强大生产力、创新性的体育赛事经纪公司。目前,如IMG、八方环球等成熟的海外大型赛事经纪公司,均以新闻媒体为母体,将体育赛事做成无数个产品,每年几十万、几百万小时的直播量,不仅是赛事的强大宣发力量,更是体育产业中的航空母舰。与这些相比,上海在体育产品制作、体育内容包装上,尚未有较具竞争力的植根本地的企业,若不尽早布局、加强培育,可能始终处于较被动的状态。另外,服务及产品的“购买方”,往往难以在国际上获得较大体育文化影响力。
也有观点认为,政府应强化与高校等社会研究力量合作,注重大型赛事在城市体育辐射效应的监测,及时评估反馈,并作为未来决策依据。
“我们专业中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就是顶级体育赛事这样的‘大事件’与城市更新的相互作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磊青认为,加强体育设施可及性的原则,应贯穿规划全过程。
连日来冬奥夺金高潮迭起的滑雪赛场——首钢滑雪大跳台,在他看来,是一个可以长期观察研究的案例。大跳台在首钢工业遗址公园里,公园面积70公顷,位于北京石景山永定河的莲石湖处,是在首钢工业区原址上建起来的。与其他公园不一样的是,园内保存了高炉、转炉、冷却塔等旧物,充满了工业赛博朋克风。这个沉寂了10年的公园,因为一座冬奥会比赛建筑,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甚至一下子被全球所知,成了网红景区、热门休闲去处。
据悉,北京冬奥会后,首钢滑雪大跳台将成为世界首个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可承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体育比赛,成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训练场地、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基地、赛事管理人员训练基地等,直接服务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同时,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北京冬奥会标志性景观地点和休闲健身活动场地,变身服务大众的体育主题公园。
“我在北京待过,知道那边交通便捷,距市中心也不远,这一大型公共体育设施选址和建设,以奥运要素激活了区域历史地标,为后续开发留出了空间。”徐磊青说。
另外,如何将更多功能型体育设施植入市民日常生活15分钟半径,也需分门别类,动足脑筋。如今,上海一些地方正在探索高架底下建篮球场,见缝插针,立体用地。他建议,每个区若干个大型公园,划出一小块,或通过改变草皮类型,在公园休闲功能上,叠加体育运动功能,以此破解城市用地限制,降低市民参与运动的时间、经济成本。
媒体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51640
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2-02-14&id=329686&page=13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