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刘女士赤脚站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1分钟就能测出她体内的肌肉量、体脂肪量、蛋白质、无机盐、总水分等十多个数据指标,从而对她的肌肉、营养等情况进行评估,花费不过20元。以往这样的数据检测需要动用核磁共振,花费高达上千元且有一定的辐射性。
近日,记者在上海上体伤骨科医院看到,像人体成分分析这样的体育康复诊疗技术正在转化成医疗新技术,不久的将来还将纳入医保项目。让服务于奥运冠军的技术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完成运动康复技术的“体转民”。
体育医学新技术应用
王雪强是上海上体伤骨科医院院长、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学系教授,医学与运动康复的交叉学科背景,使他很早就关注体医融合领域。他告诉记者,“在长期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增高、普通市民的运动损伤频发,其实有很多康复诊疗手段可以适用到更广泛的人群,所以我们做了相关的课题研究,目前已经有数千个样本。”
人体成分分析
为了将体育科技成果纳入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杨浦区医疗保障局找到了上体伤骨科医院,双方一拍即合。去年11月,人体成分分析、智能步态训练与评估、光学运动捕捉与解析、传感器运动捕捉与解析4个评估项目,以及谐振疗法、肌内效贴扎治疗、脊柱矫正综合运动疗法3个干预方法,总共7项已经通过上海医学会认证,有望于今年上半年纳入医保收费项目。
杨浦区医疗保障局办公室主任庞岩介绍,项目的认证过程非常严苛,首先要确保技术的安全可靠性,同时要符合医疗卫生标准。整个过程中,以上体伤骨科医院为核心,联合华山医院等康复医学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遴选出部分行之有效的体育康复评估、技术手段和成果。
在上体伤骨科医院康复中心,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设备和用品,却有着出人意料的功效。
智能步态训练与评估
在一条长5米多的智能步态测试垫上,测试者在行走的同时,设备就能识别步态进行平衡分析、关节活动度测评和动作模式分析,不但能运用于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还能尽早识别脑中风前兆,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中风的风险,以及后续产生的高额诊疗费用。
已经被专业运动员广泛使用的肌内效贴扎,也已成为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康复治疗技术。只见上体伤骨科医院康复科主任胡浩宇用红色的贴布分别贴于患者的肩颈以及前手臂处。他告诉记者,“贴布本身不含任何药,而是利用贴布的弹性和黏着力,在皮肤外产生牵拉或压迫的作用,进而起到消除肿胀疼痛、固定支撑、促进放松的效果。现在有一些资深的跑者也开始使用贴扎,帮助支撑稳定肌肉关节,提高运动机能。”
肌内效贴扎治疗
一位老人站在一个小型律动台上,通过谐振疗法(振动训练)进行康复训练。它的原理是通过机械振动的频率与幅度来刺激神经肌肉反射,重复性地给骨骼应力刺激,达到抗阻的效果,从而改善机体的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等,适合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
谐振疗法
“花小钱,省大钱。”庞岩表示,将体育医学新技术纳入医保,其意义在于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更加注重健康价值以及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引导,推动“健康医保”理念的实践和发展,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医疗保障服务,促进医保基金使用绩效提升。
身边的运动健康师
2021年,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联合印发《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这也是全国首个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的专项计划,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从而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曾有研究认为,如果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则可以得到减少3-6元医疗费用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是可持续的。随着“体转民”项目纳入医保,通过运动干预实现健康关口前移,其发展仍面临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缺口。
2021年,杨浦区启动了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依托 “区校合作”机制,将上海体育学院“社区(运动)健康师”服务引入社区,构建慢性病运动干预体系,探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在杨浦区殷行、长白新村、长海路、新江湾城等四个街道,通过健康档案的大数据筛查,家庭医生首先确定了糖尿病早期、老年人脑卒中后遗症、老年腰痛、办公室(久坐)人群脊柱亚健康、运动损伤等五类试点人群,由社区(运动)健康师制定专业的健康运动干预方案,开具“运动处方”,为150人开展了1800人次的持续性健康干预,取得成效。
社区(运动)健康师指导市民健身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向云介绍,“对于慢病,我们和医生进行联合门诊,医生先给予诊断,然后推荐给我们的运动健康师,对患者进行运动风险的评估和运动能力的评估,找出适合患者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周期,再给他制定运动处方。”
殷行社区的4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经过运动干预后,有35名血糖稳步下降,不仅相关身体指标均已恢复正常,其他医疗费用也大幅降低。倪阿姨通过数月的锻炼,逐渐减少用药。她说:“大概锻炼了三个月不到,指标就正常了,很开心!我的餐后血糖跌到9点多,效果很明显,而且我的体重减了10斤,脂肪肝也没有了。”
庞岩告诉记者,参与项目的患者,不仅糖尿病指标好转了,其他医疗费用也大幅降低。“我们查了一下,他们原来的人均医保费用每月约531元左右,现在干预之后每月仅118元左右。”
2022年,骨密度测试将申报体医融合诊断新项目
据悉,杨浦区医保局将把慢病运动健康处方、健康评估方案、健康膳食、运动指导方案和肢体能力评估、运动能力改善等内容作为家庭医生服务的特色增值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有效助推社区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展“体医融合”探索的城市。“杨浦模式”的2.0版本,探索构建多元参与的社会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新模式,有望成为可借鉴的案例。
媒体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43862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