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往返于校园实验室和冬季雪上项目训练场;顶着寒风,有时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架设仪器设备;整合、集成加自主研发的多模态生物力学快速反馈技术,连知名欧洲外教也连连点赞……
今年,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宇和其领衔的“科技冬奥”团队的故事,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国内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奥运幕后英雄的事迹,让人们备受感动和鼓舞,同时也好奇——这座几乎终年不见雪的南方体育院校,如何走出这么一群科研尖兵,成为科技助力冬奥健儿的生力军?
这段上海和北京冬奥会的冰雪奇缘,还得从刘宇说起。
图说:刘宇(左一)
冰雪奇缘的起点,是童年埋下的“雪种”
11月24日,刘宇和他的团队,将又一次启程前往位于张家口崇礼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那里将迎来一场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奥运测试赛,在国际雪联、北京冬奥组委的见证下,这个团队又要露一手了。“我是张家口人,每次踏上家乡的奥运赛场我都感到很骄傲,我也为能够代表上海体育学院助力冬奥健儿而感到自豪。”刘宇说。
三年来,这支队伍已经历数十次这样的出发和考验,串联起刘宇两个“家”的,是北京冬奥会,也是在他早在儿童时代就埋下的一颗梦想的“雪种”。
图说:11月24日,刘宇和其团队,再一次来到了张家口崇礼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62岁的刘宇,这辈子和冰雪结缘。生在张家口这座雪城,长在白雪皑皑的矿山,他如今还会怀念那些个春雪纷飞、碧空如洗的日子里,跟着大孩子们在结冰的河沟上,坐在用角钢做的简陋冰车,肆意撒欢的童年时光。
与生俱来对冰雪运动的好感,在刘宇90年代初赴德国留学期间得以释放——在世界闻名的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上,在朋友的带领下刘宇第一次体验滑雪。在白色的世界,身处异国他乡的刘宇忘记了孤独,体会到驰骋的快感,并深深爱上这项运动。
后回国在上海体育学院任教,虽然极少有机会亲近冰雪,但这个爱雪之人一直在等待着,能为中国冰雪运动做些什么。
2016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备战办公室成立之初,便提出科技助力奥运的大方向,并招募了国内体育科技领域最资深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刘宇,就是其中之一。
而这段冰雪奇缘也就此开篇——刘宇在那里得知国家将设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后参与了专项相关准备工作等事宜,加上早年冰雪运动的经历和“滑雪发烧友”身份,所有一切都成了南方高校能进入科技冬奥一线研究队伍至关重要的“敲门砖”,“那段时间我们一直在为有机会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而做着准备。”刘宇强调了早做功课的重要性,一是有家乡的情怀,二是有一定冰雪运动的基础。
没有金刚钻,怎敢揽瓷器活
刘宇心里很清楚,仅仅依靠对冰雪的热爱,远不足以撑起科技助力冬奥备战的重任,“很多奥运项目我也得从头了解,我们团队里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也都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冰雪运动。”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敢揽这个瓷器活,是因为我们真有金刚钻,另外,我们也有北方兄弟院校的支持。”
这个金刚钻,指的是团队身后专业、权威的科研平台,和让人专注、静心探索的科研氛围。
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之一,早在2003年就成立运动技能研究中心,拥有国内一流实验测试大厅和科研设备场所。竞技体育项目的生物力学、运动装备生物力学研究、神经生物力学增能等前沿技术……都是该校体育科研团队多年潜心探索钻研的领域。
身为国际一流的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刘宇深知一点:运动项目的规则和竞技方式虽各有不同,但科技和运动员之间相“结合逻辑”却是相通的,“比如数字推断和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是一直不变的,即对测试对象进行实时的动作捕捉和力值监测。我们采取的数据,能为教练员提供技术分析结果、训练计划的建议,还将建立运动员动作技术以及空气动力学模型……”这些过去在我国夏季项目已经成功实践的科研成果,都在为冬季项目更快、更好地接轨“科技冬奥”任务,早早打下基础。
图说:刘宇团队在“雪如意”架设采集数据的仪器。
11月28日在“雪如意”开启的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冬奥测试赛上,场馆内架设的多模态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又将发挥重要作用,“现场有多台高速摄像机,可以快速地获得运动员的三维运动信息,包括身体姿态、起跳的速度、起跳的角度,以及产生空中飞行升力的攻角等信息”“运动员的身上穿戴很小型的传感器,采集从助滑、起跳、腾空飞行到落地的全过程的速度和位移信息。”……这些,刘宇和其团队早已驾轻就熟。
如今,当你走进位于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科学创新研究院,视线想必会被入口处一块非常醒目的名牌所吸引,上面写着:“上海体育学院,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授予的,全国的体育类院校中,只有上海体育学院一家获此殊荣。”刘宇微笑着说。
图说:摄于11月23日,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科学创新研究院。
这样的荣誉实至名归。上海体育学院领衔开展的“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两年多时间里,已经完成对接我国多支冬季项目国家队和训练基地,全面开展相关科技攻关研究与科技支撑服务。在跳台滑雪、U型场地技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高山滑雪、速滑等项目的运动训练测试、运动损伤预防、护具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该团队自主研发集成的多模态生物力学运动数据采集技术,让国家队北欧两项的外籍主教练也竖起大拇指,称“在欧洲都没有看到过”。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不久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冬季项目高水平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但利用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中国自力更生培养体育人才,一批批冬季项目专业人才队伍应运而生……显然,这支另类的,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冬奥科技保障队伍,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媒体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27244
[责任编辑/董杨华]